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摘讀】Understanding Theology and Popular Culture, Chap. 5

Chap. 5 Developing a The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p.94-97
何謂神學?

  • 定義:神學就是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尋求對於真理、良善、邪惡、苦難、救贖和美等問題之規範性答案的過程。
  • 神學乃是一規範性學科(normative discipline)
神 學可以被理解為一學科,在其中我們反省在與絕對參考點(即上帝)之關係中存在的本質。而其所以被稱為「規範」,乃是因為它要求我們要針對「我們如何正確地 或有意義地言說關於與絕對者相關連之生命,我們以正確的方式活出此一生命的意義,以及在此光照中,諸如邪惡、受苦、救贖和美善的意義」加以反省。
  • 神學乃是一處境化學科(contextual discipline)
做為一學科,神學聚焦於能夠提供所有人普遍性意義的問題。然而,同時神學所提供的答案不可避免地受語言、符號、觀念以及問題所在之特定處境的關懷所形塑。
  • 神學包括一動態的反省過程(dynamic process of reflection)
如果神學此一學科並非提供人們一套足以簡單地影響所有的人、處境和社會之「現成」(ready-made)答 案的話,那這就意味著神學包含了反省的過程。與其將研習神學視為一可普遍應用之知識的靜態軀體,毋寧認為神學更適合被理解為在當代問題、信仰、價值、慣例 與經驗的亮光中,探索傳統神學資源的過程。而做為一項持續進行之對談的神學反省思考,能對我們提出重視「傾聽其他人對此對談之貢獻」之警訊。假設我們對於 我們的神學結論必須適合於其他有別於我們之經驗或處境,採取規避的態度,那麼此一警訊是格外的重要。

p.97-98神學與流行文化之間的關係


如果將流行文化視為一特定處境,那麼神學活動也可被界定為
尋求對於真理、良善、邪惡、苦難、救贖和美等問題與當代流行文化之關係的規範性答案的過程。因此,做為一規範性學科,神學必然包括提出關於「這些特定的價值、信仰、慣例與經驗是如何地真確、良好或是有見地」的批判性問題。而這些神學批判問題包含三種型態:

  • 本體論的詢問:上帝、苦難、邪惡和救贖的流行文化式理解,是否對於在生命絕對參考點之光照下的存在,提供了一真確、適切或有意義的理解?
  • 倫理論的詢問:流行文化針對正當的關係、使人導向良善可信賴的生活,或是推廣人類福祉提供了多少貢獻?
  • 美學/靈性的詢問:流行文化提供了哪些關於喜悅、美和超越性的建設性經驗?

p.99-105介於神學規範與流行文化間的不同對話模式


H. Richard Niebuhr在其經典《基督與文化》中,彙整了不同探討文化之神學(theology of culture)的進路。其中心論述是「對於人類文化該如何被理解並沒有一致的基督教觀點(there was no agreed Christian perspective on how human cultures should be understood.)」。Niebuhr則是界定出五種進路:

  • 基督反對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
  • 基督屬於文化(Christ of Culture)
  • 基督超越文化(Christ above Culture)
  • 基督與文化相反相成(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
  • 基督轉化文化(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

作者認為
Niebuhr所提供的綜覽,釐清了一項事實,就是「在神學規範與流行文化之間能夠有建設性的對話,不必然為一切文化的神學所接受」。此外,作者認為雖然Niebuhr的類型學(Typology)有助於確認在文化的神學中之核心議題和不同面向,但在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關於神學規範和流行文化之間的對話該如何被引導,卻是有所限制。接著作者列舉出四種關於神學傳統與流行文化之間對話的不同進路:

  • 應用主義者(applicationist)
在此進路中,其基本假設為「從特定的來源(例如:聖經或教會傳統)確認核心的神學真理是可能的,然後批判地將這些應用於流行文化的信念與價值中」,因此流行文化乃是從屬於以明確固定的神學信仰與價值為基礎之批判。作者認為此一進路乃是對話性最低,雖然流行文化的「聲音」被認真地接收,但至終的裁決仍是來自預先形成的神學信念和價值。

  • 關聯型(correlational)
最知名的倡議者是Paul Tillich。Paul Tillich主張神學的基本任務乃是從宗教傳統中提供對於當代生命的特定關懷與困局提供答案。因此,神學變成將當代文化所產生之問題與透過宗教傳統所啟示之答案予以關聯的過程。
在神學規範和流行文化的對話中,
Tillich的關聯型進路較應用型給予流行文化的「聲音」較多的份量,然而同時,Tillich也很清楚一件事,就是對於這些關懷的答案至終是來自宗教傳統遠多過於當代文化。

  • 修訂關聯型(revised correlational)
主要的倡議者有David Tracy和Don Browning。此方法是受到Tillich的關聯法所影響,但在兩重要層面提出修正發展。包括:
  • 正視神學規範與文化間乃是一涵括來自雙方的問題與答案的複雜對話。
  • 當代文化就其自身而言,可以是真理和良善的媒介,並且當代文化能夠發出呼籲,要求我們去挑戰或修正那些已經被建立為宗教傳統之一部分的觀念或慣例。

  • 行動型(praxis)
最 為知名的就是各式的解放神學。此進路分享了修訂關聯型進路無論是在宗教傳統或流行文化中尋求真理、意義與價值的開放性。然而,有所分別的,是它基於推動解 放與福祉之能力,對於宗教與文化之信念和慣例進行批判的承諾。換言之,行動型模式不僅是以對等的方式去對待對話的雙方:神學傳統與流行文化,同時也批判地 檢視雙方所使之可能的生活與慣例。


p.105-109對流行文化進行神學反省的過程

作者在本書中所採取的是修訂關聯型進路(revised correlational approach),因為他認為此進路認知到「真理和美善不僅為某特定宗教傳統或世界觀所壟斷」,而這樣的認知在多元化社會的處境中是重要的。而作者也主張修訂關聯型進路也需要被行動型模式所充滿,因為行動型模式提醒我們「適切的神學反省至終應該激發出解放與轉化的生活與行為方式」。作者依循Don Browning,提出修訂關聯型進路的三階段:

  • 階段一、陳述性神學(descriptive theology)
本階段的任務乃是要瞭解我們所要研究之當代流行文化之特定範例的「視域」(horizon),並且是嘗試透過不帶著任何宗教性或倫理性判斷的欲設立場,去發掘流行文化自身在此方面的意義。這包含提出以下的問題:
  • 此形式之流行文化所關心的問題為何?
  • 它提供了什麼對於生命的理解?
  • 似乎與之有關的信念與價值為何?
  • 此形式的流行文化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何意義?
  • 與之相關的生活樣式(lifestyle)和慣例為何?
  • 人們與此流行文化形式有關的經驗為何?
透 過詢問這些問題,我們能夠針對與流行文化此一層面有關的信念、價值、慣例與經驗,發展出一更為清晰的「陳述」,並且也藉此研究宗教團體如何回應此種形式的 流行文化。藉由檢視這些宗教性回應能夠對流行文化的意義產生新的洞見,同時也針對宗教團體如何誤解流行文化,或是產生早熟與資訊不足的判斷,向我們提出警 訊。

  • 階段二、歷史性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兩部分:嚴肅地看待我們特定的宗教或哲學傳統,並且提問這與我們所研究之特定形式之流行文化有何必須之關聯性。

  • 階段三、系統性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
在前兩個階段中,主要的目標是為對話建立兩種「視域」,亦即我們欲研究之流行文化特定層面之意義與內涵,以及藉由與此流行文化相關聯之特定宗教或哲學傳統所產生之問題與觀點。而第三個階段則是將雙方的視域,帶入交互批判的對話(mutually critically conversation)之中。作者引用Don Browning的「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觀點,指出視域融合包括向流行文化與宗教傳統提出批判性問題,並藉由批判性的提問,來進行交互批判的對話。

沒有留言: